联盟动态 特别推荐
联盟观点|疫情经济影响——研报宏观经济观点摘录(20210405-20210411)
2021-05-10


通胀压力主要在供给侧


      3月CPI同比0.4%,走高0.6个百分点,PPI同比4.4%,走高2.7个百分点。核心CPI小幅回升,总需求还未有过热迹象,预计全年CPI先升后稳,高点控制在3%目标红线内。PPI环比涨幅扩大,美国财政刺激落地、中国节后复产,同时南美等资源国疫情反弹,供需错位,国际大宗商品继续提价并向国内输入,预计年中同比逾6%、下半年震荡走弱。通胀率短期陡峭化,预计央行提高通胀关注、警惕通胀预期,但还不是核心矛盾。

      CPI展望:先升后稳,高点可控。随着消费积极恢复,CPI随成本传导与基数效应将逐步走高,但上半年受服务业修复缓慢拖累,下半年猪价拖累幅度更大、油价供求格局亦改善,预计全年CPI“先升后稳”,高点有望控制在3%的目标红线内。

      PPI展望:高点上移,但年中有望迎拐点。PPI上半年因强基数效应,我们认为上行斜率陡峭化是市场共识,但幅度仍超市场预期。走势分歧在下半年,我们预计年中左右PPI有望迎拐点,高点或上移至6%以上,但下半年有震荡走弱可能性。眼前国内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供给冲击,国际大宗商品涨势何时放缓成PPI走势的关键。金融属性角度,流动性已开始收敛,大宗商品或已走过环比涨势最快的阶段;商品属性角度,短期全球还在复苏、补库存的过程,需求改善尚难证伪,但下半年供求格局有望边际趋松,预计环比放缓叠加基数抬升,同比有震荡走弱的可能性。


西南证券|货币政策,乱云飞渡仍从容


      货币政策稳住节奏,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根据文件,到2035年,要使铁路网络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完善,铁路债务规模和负债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后续有望推出政策组合拳,碳监测、碳捕捉、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或将持续受益;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中部地区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3月31日,银保监会表示要将稳妥有序推进养老金融试点,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三支柱建设中的作用;

4月1日,国新办发布会央行回应支持区域发展、数字人民币、“彩礼贷”、“墓地贷”等话题。在未来货币政策定调上,未来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定力,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保持好宏观政策的领先态势。


浙商证券|金融委政策着力点在哪?


      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次会议,研究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等工作,对于其中重要措辞,我们核心观点是

      1、信用收缩后信用风险加大可能向地方正规金融机构传导。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部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有所暴露,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有待完善,需要高度重视”。我们认为,今年信用收缩将是全年政策基调,从稳定宏观杠杆率的角度,信贷、社融等实体部门负债端数据增速均将经历压降的过程,信用风险加大可能向地方正规金融机构传导。

      2、压实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处置第一责任人。会议对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和监管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把握定位,优化结构。二是强化监管,提升质效。三是健全治理,规范经营。四是完善法治,增强活力。提出要强化监管追责问责,严肃查处金融监管失职渎职等行为;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纠正不当干预行为等多项要求,我们认为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将进入快车道,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向,政策也继续压实了地方政府责任作为处置第一责任人。

      3、PPI重点关注是否向CPI传导,并非决策变量。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央行关注物价问题。我们认为,PPI向CPI的传导核心基于需求的有效复苏,在缺乏需求侧刺激的前提下,今年PPI向CPI传导力度较弱,总体预计2021年CPI同比增长1.4%,全年高点为2.5%,不会触及3%的阈值,物价稳定并非今年的核心决策变量,难以触发央行加息。

      4、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仍是金融稳定,放水养鱼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市场对于会议提到的“要注重‘放水养鱼’,助企纾困”措辞理解分歧较大,我们认为“放水养鱼”主要是指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向支持政策以实现助企纾困为主要目的,并不影响今年整体货币政策基调,即以金融稳定为首要目标,总体基调为稳健中性。

      5、货币政策宽松与紧缩的边界分别是就业和通胀。仍从货币政策的几个最终目标来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金融稳定(还包括中长期目标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改革开放),当央行以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基调则为稳健略宽松,“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作为底线目标,当调查失业率上行存在冲破目标值风险时,将触发货币政策宽松;当央行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基调则为稳健略紧缩,即若CPI上行压力过大,将触发货币政策收紧。


远东资信|通往“碳达峰、碳中和”的路上,我国产业体系何去何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布局。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产业体系庞大。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国产业体系势必会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影响。

      从实现路线来看,“能源替代”和“节能降耗”两大核心举措将分别在能源系统、交通体系、工业生产和建筑体系四大领域发力,助力2030年我国“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并为之后的”碳中和”目标铺路。最终,在“森林碳汇”和“碳捕获”新兴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将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伟大目标。

      在能源系统方面,电力行业碳排放配额交易方案已经率先落地实施,未来火电机组将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电力行业的火电投资将会放缓。在交通体系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添加了新动力。未来各大车企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将继续加强。在工业生产方面,高能耗行业企业将面临针对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流程等多方面的低碳、增效要求。未来逐步落地的各行业碳排放权配额也将为高能耗行业企业带来额外的运营成本,驱动企业向清洁、低碳的生产模式发展。在建筑体系方面,未来,“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设计的大势所趋,建筑企业将在节能设计、低碳材料以及合规等方面面对更高的要求。

      最后,要想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还是要结合CCUS等“碳捕获”新兴技术。但是我国CCUS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目前现有捕集项目总规模仅为170万吨/年,而且成本居高不下。未来科研院所和企业必将加大针对此领域研发力度,助力CCUS走向大规模商用。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中外摩擦加剧,人民币汇率震荡下跌

      2021年3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在上旬呈现震荡下跌,中旬有所回调,至下旬继续震荡下跌,经济基本面的支撑、美元指数的波动以及中外关系的持续紧张是影响本月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

      预计2021年4月份随着中国经济稳定恢复,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及中外利差将支撑人民币汇率维持上涨动力;但由于外部环境仍将延续紧张趋势,大概率致使人民币汇率承压;通胀预期和美联储“鹰派”信号致使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元指数预计维持震荡,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偏向中性。

      因此,预计2021年4月人民币汇率震荡下跌,在6.50~6.65区间双向宽幅波动。


开源证券|全球第3波疫情,不会中断经济复苏


      全球第3波疫情,与前2波疫情的异同:区域特征明显、非无差别扩散。2月中旬以来,全球疫情又一次“抬头”,欧洲、拉美等地区疫情大面积扩散。继2020年3至5月、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后,全球疫情自2月中旬起再一次反弹,新增确诊病例由35.6万例/日大幅增加至57万例/日。此次疫情集中暴发于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与过往不同的是,美国、以色列等疫情控制较好。欧洲疫情再次恶化依然与过快放松防控有关,拉美等疫情反弹还受到出现传染性更强的变异病毒影响。

      第3波疫情,对全球复苏的影响:扰动节奏、不改方向。第3波疫情暴发后,欧洲、拉美主要经济体重新要求戴口罩等、提升防控力度,并宣布全力推进疫苗接种。此次疫情反弹后,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巴西、菲律宾等,已重新加强疫情防控,如要求佩戴口罩、实施宵禁等,并决定全力推进疫苗接种。

      第3波疫情演绎方向及市场影响:不同经济体分化、部分新兴市场压力较大。结合疫苗供应及接种进度来看,美国有望在6月上旬实现群体免疫,欧盟要比美国晚最少一个季度,而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疫情反复可能仍是常态。

      伴随美国疫情更快收尾、带动美欧“经济差”等走扩,美元已进入强势通道;这一背景下,警惕新兴市场暴露尾部风险。


中泰证券|美国促企业税收回流


      近日美国财政部公布增税计划提议,计划加强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最低税率并鼓励全球设置强有力的最低税率,在10年内将超过2万亿美元的企业税基汇回国内,通过终止利润转移,预计该措施将在10年内产生7000亿美元的税收。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持续利用税收制度漏洞进行大规模“合理避税”:大公司纷纷将利润留在海外,以避免支付美国企业税。2018年美国10大跨国公司利润聚集地中,有7个是避税天堂。美国公司转移到这些避税港的利润甚至多于其留在中国、印度、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利润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