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
看北上广如何发力“新基建”
2020-07-03

      2020年,“新基建”炙手可热。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新基建的范围首次明确,涉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覆盖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自此,各地“新基建”纷纷按下加速键,作为一线城市代表的“北上广”是如何发力的?


总目标


      2020年4月27日,《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在市常务会议上通过,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2020年5月30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征求《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发布,广州将目光瞄准国内“第一梯队”,明确提出,打造全国城市级数字新基建典范,形成“广州经验”。2020年6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并给出具体的《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此外,重庆、福州、宁波等城市,也纷纷针对新基建,出台了相应措施,明确了发展方向。


重点任务


      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根据自身条件,北上广三地也各有侧重。5G基站、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是城市的新基建标配。



      5G基站方面,北京明确2020年,要累计建设5G基站超过3万个;上海计划三年内新建3.4万个5G基站,率先建成SA核心网;广州则计划到2022年累计建成5G基站8万座,并提出“5G发展要走在全国前列,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全国首批5G商用试点城市和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车联网方面,北京提出三年内铺设智能网联道路300公里;上海将在三年内新增50公里的开放测试道路;广州计划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等8个重点产业集群。

      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北京提出,要推进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到计算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同样提出,构建计算科学研究枢纽和超算应用高地;广州提出,支持引导建设具有自主核心创新能力的绿色数据中心。

      在新基建中,创新基础设施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北京和上海在这方面提出了多个建设方向。如北京提出建设科创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前沿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产业创新共性平台;上海提出推进光子科学大设施群建设、建设若干先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围绕科学与产业前沿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等。


保障措施


      新基建的到来,意味着对所有的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挑战和机遇并存。

      资金是最大的挑战。根据赛迪顾问测算,到2035年,狭义的信息类新基建领域将产生1.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广义的融合类新基建领域,则将产生3.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的投资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主导,更需要扩大投资主体,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城市运营“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将在新基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在行动方案中提出,加大信贷优惠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基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利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

      按照上海市新基建的规划,总投资2700亿元中有2100亿元来自社会投资。在资金保障方面将创新方式,支持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以及进一步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

      广州新基建建设,1800亿元总投资,也是与华为、百度、京东等全国30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基建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焦点,各个城市纷纷以新基建为契机,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