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动态 特别推荐
论坛专题|何镜堂:滨水空间规划建设影响城市品质风貌
2020-04-30


      2019年12月10日,第三届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在上海金山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人文IP+城市运营:探索大都市圈时代的东方人文城市之路”,来自政、产、学、研界近300名嘉宾出席论坛,探索大都市圈时代的东方人文城市发展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运营论坛荣誉主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设计引领城市 建筑记录时代”的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何镜堂先生在“2019中国城市运营论坛”的演讲整理。)


探索中国特色的创作理论


      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特色理论,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建筑科学或者城市科学受很多艺术影响,物质、精神、科学等因素都会为城市带来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结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从地域来看,无论城市还是建筑,都是接地气的、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每一座建筑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环境、气候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从地域的角度发现它的特点;从文化角度看,文化是一个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是建筑的最高层次,任何一个城市离不开文化,世界上留存下来的建筑都是城市的文化留存;从时代角度看,建筑离不开时代,与社会的具体显示情况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建筑,必须和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艺术相融合,地域、文化、时代三个因素需要融合理解,从而形成一座建筑,这是我一直学习、探索的。

      把上述概念提升到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实践角度看是可持续发展的,从空间角度看是整体的,构成了建筑的基本概念。他们和地域、文化、时代这三个简单而又包含无限可能的词汇一同,融合构筑了我的建筑创作构思的原点和哲学基础,即“两观三性”,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应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地域、文化、时代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特点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依据;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科技、观念相结合;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握,形成“三性”和谐统一的城市建筑。

      我国量大面广,如何将一个工程建设好,如何将一个建筑建造好,不能仅靠一己之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索。第一,研究理论,提出中国特色的创作理论,即两观三性;第二,要有人才,没有人才什么都做不起来,我们依靠大学优势,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大批博士;第三,要有团队,需要团队的力量。将理论、人才、团队三者融为一体,才能推动发展。


“两观三性”的建筑实践


      无论是作为建筑师还是作为规划师,我希望通过建筑来记录城市,记录时代,记录国家的重大事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我和我们团队致力于通过建筑来记录伟大的时代。



      世博会中国馆,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一种符号,不仅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记忆,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代表着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日本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记录了民族灾难,体现了民族伤痛,更体现了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北京大厂民族宫体现民族团结,注重民族文化,水和建筑的巧妙集合,富有诗意;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充分考虑了闽南气候特点,架空的设计方式使建筑内部非常凉爽,其中面积多平方米的展厅完全采用无柱设计,岭南地域文化、气候特点和生活方式,通过建筑得到了完整的表现,通过参观可以了解国家、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谈到新城市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贸岛的建设体现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谈到“一带一路”,位于海南博鳌的中国南海博物馆是中国南海国家主权的历史明证;谈到“一国两制”,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展现了“一国两制”新篇章的历史记忆;谈到“两弹一星”,钱学森图书馆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伟业的精神殿堂;谈到“抗震救灾”,映秀震中纪念地是大地震灾害的历史记忆和纪念场所。“与时代同频”也得到了舆论的肯定,人民日报刊发了《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的文章,光明日报刊登了“与祖国同频 与时代同步”的主题文章。


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

      

      上海市金山区有着广阔的海洋面积,如何规划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城市文明。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空间也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或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因此滨水空间规划建设的成败往往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品质与风貌。

      一个好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应当尽量保持岸线自然生态本底,保证滨海岸线空间的公共性,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共享滨海资源。注重整体区域天际线的塑造,建筑体量延滨水岸线向内逐渐升高,保持疏密有致并尽量预留视线及景观通廊……这都是建筑规划应注意的方面。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是滨水建筑设计的代表作。2018年6月9~10日,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举行,建筑体现了世界眼光、中国风范、山东风格、青岛特色。建筑体现了中国的大国精神、风范,展现齐鲁文化,非常符合中国建筑的传统布局手法。同时融合青岛“山水一体、海天一线”的特色,体现国家腾飞。整个建筑造型像一只翱翔的海鸥,飘逸飞扬,体现出“腾飞中国梦扬帆领航”的主题。这个建筑从设计到竣工用了197天,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这个建筑也体现了中国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非常好的优点,因为时间紧迫,我们的设计团队全部驻扎在现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上合组织峰会结束后,青岛城市的整体形象获得了提升。整体建筑的关键点在于两侧象征扬帆启航的十根柱子,建筑两边的悬挑飘逸,完全是曲线变化的。为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试验,研究如何体现出飘逸、腾飞,像海鸥展翅飞翔的感觉。针对建筑的颜色设计团队也做了很多研究,中国馆有“中国红”,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有“青岛金”。



      第二个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岛属于热带气候,建筑设计首先考虑通风,注意室内外的结合;在建筑形态方面融合当地文化,采用了当地船屋风格的屋顶。建成后的建筑虽然面积很大,但整体呈现出非常轻盈、通透的感觉,与海湾海景融合得很好。同时在建筑中保留了红树林,充分体现了热带风味,获得了公众好评,这也体现了这一滨水建筑公共性的特点。



      第三个是滨水建筑概念设计——珠海凤凰山景观塔概念设计。该建筑面临中国澳门,前有凤凰山,需要设计一个标志塔。我们借用中国传统对凤凰的理解,通过设计展现凤凰羽毛的飘逸感觉,设计方案成功中标。根据设计方案,建成后的塔高两百多米,其中的空间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目前这个建筑还未动工。



      第四个是一座海边酒店——海棠湾9号。这是一座五星级酒店,它的设计是非常典型的东方情调,屋顶的处理讲究东方的气派,酒店两百多个房间的室内装修也充分采用了东方色彩。整个建筑充分考虑热带气候特点,注意通风,注重建筑和室内外的结合,以及与绿色生态的融合。



      第五个是东莞滨海湾大桥。桥长500多米,在桥的设计中我们以东莞市市花——玉兰花为设计依据,桥的最高处设计成含苞待放的玉兰花,同时采用玉兰的形状作为柱子,并采用柱体发光的方式,形成“丝路明灯 玉兰花开”的整体效果。其实设计本来很简单,但加以提炼后,造型比例比较恰当,形成一种特色的结构美。虽然我们不研究结构和力学,但是我们认识到造型很重要,构筑物的美感是建筑设计中需要非常重视的方面,因为很多建筑是城市非常重要的象征。



      第六个是正在施工的深中通道。从深圳到中山有一座桥,其中中间有一个人工岛,我们设计了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房建景观。设计整体表现出一种力学美和整体美,而不是像一般的建筑装修那样琐碎,像一只风筝。进了人工岛以后可以休息、旅游、喝咖啡、看海景。



      第七个是一个国际项目。2017年迪拜举行的一个大型国际竞赛邀请我们参加,设计现代清真寺,对此我们非常重视。经过两轮的选拔,我们和另外一个设计团队并列第一。建筑旁边的塔高一千米,将整个景观和建筑连接起来。这个塔的外形就是一滴水,迪拜缺水,“请真主赐给我们一滴水吧”,这就是建筑要体现的概念。



      第八个是海南国际自贸岛海口市江东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我们在该设计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城市设计中,贯穿了凉城、融城、活城的理念,与海南的气候、文化和时代充分结合,打造全天候的清凉之城、全要素的融合之城和全时段的活力之城,这三者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方面,更体现在城市的整体设计上。



      第九个是秦皇岛港区国际城市设计。秦皇岛是比较大型的国际旅游城市,现在也需要转型升级,即将原来的煤炭搬出去,对城市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城市设计理念中分成四个概念,第一构成是“融城”,将居住、公共建筑和港湾、旅游融合起来;第二构成是“湾城”,这里是渤海湾非常重要的旅游点;第三构成是“暖城”,我是南方人对北方旅游的淡旺季很有体会,7~9月很旺,此后就没有客流了。因此我们想能不能做一个26度的恒温建筑,整个城市的主要活动进到这个空间后脱去外衣就可以进行了。冬天在室外穿着厚棉衣,当然不可能做到整个城市全通,但一些地方可以连接起来。为此,我们做了很多设想;第四构成是“旺城”,不但七八月份是旺的,冬天也有活动的,比如冬泳,辅以文化活动。无论白天,晚上都有活动,打造一座不夜城。


用建筑表达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和文化自信。历史文化遗存和前人的智慧,是城市内涵和品质,不能动不动就大拆大建。



      以我的工作室为例,这里原来十栋小房子,建筑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用了12年的时间进行改造,从外在保留了原来城市的肌理、保留原来的建筑和原本的形态,但内在方面,内部的功能完全变了,变成我可以用来研究的场所。屋顶全部绿化,房子用连廊连接,非常有岭南园林特色。这个也是一个创意,我的团队一百多人在这里工作,每天不出差就在这里,工作时可以激发出创新思维,设计作品也都诞生于此。这里很生态,猫可以爬树,杨桃可以观赏,完全结合了广东的气候特点。除了办公之外,这里还有住宅楼、接待室、小饭堂和展览馆。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走向国际。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将中国建筑推向世界,举办了“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系列主题作品展,先后在国际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进行展出。我们注重与国际专家的对话,与世界一流的设计单位同台竞争、平等对话,逐渐体现着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现。我们对话的国际专家有英国建筑大师罗杰斯,有日本90高龄的建筑大师,等等,大家对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谈体会,既增强外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感觉到中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