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动态 联盟快讯
林竹:AI赋能,让城市运营插上智慧的翅膀
2018-11-21

       2018年10月26日,第二届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在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AI+城市运营:探索智慧城市运营创新之路”,来自政、产、学、研界的近300名嘉宾出席论坛,共同探讨“AI+城市运营”的发展路径。中国城市运营联盟理事长、中国城市运营论坛执行主席、中信城市运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晟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夏城市运营研究院院长、亚太创新学院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林竹先生发表了题为《AI赋能,让城市运营插上智慧的翅膀》的主旨演讲。

(以下根据林竹先生在“2018中国城市运营论坛”的演讲整理)


      首先来看看,2018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2018年2月7日,SpaceX重型火箭成功发射,开创了美国“后NASA时代”;

      2018年3月,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市值一日蒸发370亿美元;

      2018年6月~7月,俄罗斯世界杯举行,比赛首次采用VAR(视频助理裁判系统),观察整个球员的运动过程当中的犯规技术;

      2018年7月,全球首款L4级别自动驾驶巴士量产下线;

      2018年8月2日,美国苹果公司股票报收于每股207.4美元,成为首家总市值超万亿美元的美国企业;中美贸易摩擦也是2018年的重大事件,实际上这是美国向所有国家发起了挑战,引发了新兴市场货币下跌,在全球股市引发了负面影响;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运营通车,使用了大量的高科技,在全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等等,都是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大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已经完全受到高新科技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需要探讨“人工智能(AI)+城市运营”如何发展,如何使城市运营走上健康、科学的轨道?


激变的中国城市化

      中国的国力不断提升,现在我们探讨AI与中国城市运营的结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增速已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城镇化率逐年提升

      在这个大背景下,大量产业园区逐步向智慧新城发展,中央各部委推出了“产城融合”和“产融结合”两个重要工具。通过研究城市和区域发现,大都市圈的规模持续变大。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都、广州等,他们的面积快速扩张。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各个领域对城市规模的扩张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些声音提出城市不应该如此急剧地扩张,我们的宏观政策也提出了超大型城市的紧缩。然而,为什么20多年来政策不断出台,但大都市圈还是不断扩张?关键在于人口规模。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采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和标准,刷新我们对中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的定义。但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中国最高学府的大学生就业选项为例,北京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中,首选北京,同时人数远超排名第二的杭州,然后依次为成都、天津……;清华大学,在倾向选择的公司调查中,首选华为,其次是国家电网,接着是腾讯、网易,相关国企、央企,阿里巴巴……,这些很多都是与“AI”、“互联网+”相关的公司。再看最具代表性的“BAT”在中国的城市版图分布可以发现,中国区域城市规模布局与AI公司及上市公司的财富数据分布基本一致,上海总市值500亿元,有阿里和蚂蚁金服的杭州7000亿元,深圳作为创新中心总市值达是7550亿元。由此,可以清晰地发现人口流动、AI公司布局和中国城市和区域的规模之间的关联。

中国AI类企业分布(注:多地分布的企业按首注册地统计市值)


AI引起世界共鸣

      中国的城市化与AI技术发展之间的关联是中央政策过去十年来持续不断推动的结果。“十九大”提出了科技强国,而且明确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等等。政策不断、持续地强化,近期逐渐上升成为“国策”,目前AI专利技术的申请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在AI领域,目前虽然和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我们相信中国的AI科技力量有能力成为全球重大力量。

      再看一下AI在国际上的发展。2018年3月20日,美国国会发起议案提出成立“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2017年10月,欧盟理事会要求欧委会提出欧洲人工智能发展方略,提出签署《人工智能合作宣言》,发布《人工智能通报》;而日本则将2017年定为国家的“人工智能元年”。

       在“全球AI”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世界湾区之间的比较,也不仅限于那些常规的区域比较指标,如基础设施、人口、GDP,等等,更是在比较科技发展的潜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8万,2016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618.6亿元;东莞是普通的地级市,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这两个市的面积共计4930平方公里,远远小于上海,常住人口的数量接近上海,但同期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1633.7亿元,大于上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新型湾区经济的代表,蕴含的AI潜能是其上升为世界级湾区的重要力量。这里仅仅计算了东莞和深圳,没有计算广州和佛山、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相加起来会是惊人的数字。

      综合看世界AI领域,目前中国和拥有AI先进机构的国家处于相对平等的发展状态。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诉求,不同机构的商业动机,在斯坦福、麦肯锡、IBM、罗兰贝格、国务院等机构、组织发布的报告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评价显示出差异化,但对比他们的共同点,都对“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城市发展的影响”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目前,世界进入了“AI战国时代”,思想、理念、模式、技术、产品、路径等都在变化,但是在平等地PK。中国目前也刮起了一轮“AI风暴”:2018年8月,深圳举办了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重庆举办了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2018年9月,宁波举办了全球智能峰会,上海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18年10月26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以“AI+城市运营:探索智慧城市运营创新之路”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希望将各个论坛、峰会的成果发扬光大,引爆2019的“中国AI”。

2018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AI+城市运营”推动人工智能城市落地

       AI风暴在不同领域引领了“各色风骚”,如贯穿到零售业的电子商务领域;帮助区块链实现第三次升级;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取得以强化学习为代表的突破性进展;谷歌推出72个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机,等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具体介入到方方面面的领域、行业中。目前,社会上、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AI+社区”,一些城市的地产开发商和产业运营商,也分别推出了“AI+社区”、“AI+园区”的发展模式。

       将AI的元素加入到整个城市运营过程中,就会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驱动力。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和华夏城市运营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白皮书》中,将“人工智能城市”定义为:“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前提下,以城市科学、 人工智能、信息物理系统( Cyber-PhysicalSystems,CPS)、系统工程理论为支撑,在城市大脑统一管理下,在人类智慧空间、信息空间、物理空间三大空间支撑下,综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 现代通信、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实时感知、高效传输、 自主控制、自主学习、 智能决策、自组织协同、 自寻优进化、个性化定制八大特征的高度智能化城市”。这是2018中国城市运营论坛的重要理论成果。

      人工智能城市是第四代、最高级的智慧城市,“AI+城市运营”是人工智能城市落地的重要逻辑。“AI+城市运营”是“基于城市运营的创新理论与模式,高度融合人工智能城市的最新理念、基本框架与基本认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云产业为基础,以城市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前瞻性的城市IP策划和规划、城市智慧型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城市智慧产业投资等一系列资源整合运作,致力于构建产业、文化、交通、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城市综合系统,全面提升城市与区域的功能规模和资价值,推动新时代智慧城市文明的实现”


中国云城致力于打造全球超大规模智慧城市空间实验室


“AI+城市运营”塑造智慧城市文明

     “AI+城市运营”将引领城市生活方式,驱动城市运运行方式,赋能城市治理方式,从而驱动城市的供给侧变革。

        从引领生活方式看,包括“AI+零售”、“AI+医疗”、“AI+娱乐”,等等。从驱动运行方式看,“AI+交通”,大量的AI专利驱动城市交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AI+照明”,公共照明、室内照明经过AI植入产生智能变化;“AI+工业”,机器人的进步会大大改变工业的发展速度;“AI+艺术”,试想何镜堂老师的作品中植入AI,可能会变得更现代和富有灵魂;还有“AI+社区”中无人超市的智能菜柜,等等。

       上述变化同样会改变和赋能城市治理方式,将改变城市管理采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而忽视人类基本需求的现象。全面感知、实时交互、数据治理的方式会彻底实现城市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如“AI+治安”,公安部已经吸纳AI技术“反恐”;“AI+水务”,打造智慧水务系统,改善城市环境;“AI+应急”,紧急状态下救援,大火情况下使用特种机器人救火同时确保消防人员生命安全。

     “AI+城市运营”对城市的生活方式、运行方式、治理方式的种种改变、引领和赋能,最终会驱动城市的供给侧变革。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近59%,城市运营更需关注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城市病的改良、改善,完全依靠各个系统切分去做,效果甚微。浙江省政府提出“数字经济”,杭州、宁波还有绍兴、余姚等都进行大量的智慧城市供给侧变革。以余姚为例,余姚致力于打造“全球超大规模智慧城市空间实验室”的做法全球罕见,通过开放城市边界,包括每个街区、每个社区,吸引全球智慧城市的研发机构、实验室、产品供应商集中到余姚。


首期APIA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在深圳大学举行


       此外,今年7~8月,亚太创新学院(APIA)国际创新加速器活动在深圳举行,我们也在致力于营造亚太城市文明创新生态圈。


“AI+城市运营”在中国的推动

      项目实践非常重要,否则理念只会在天上飞。依据实践,结合对城市运营创新理念、模式的探讨,再结合AI的理念和理论后,在中国推动“AI+城市运营”有一些基本方法可循,大致有以下四条。

      第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即坚持中央政府的战略,以市场的机制来运作。

      第二,坚持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AI+城市运营”的模式。

      第三,坚持“产城融合和产融结合”。将各种各样的政策法规融合在一起贯通执行,而不是独立进行,现在有很多公司只专业地从事其中某一项,这样很难做好。

      第四,坚持“自下而上,自由生长”。除了中央政府明确作为引领性的项目以外,大量的项目应基于市场的土壤,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研究调研分析,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新技术未来的预判,进行合理的投资。将政府对基础层的投资和引导的社会赋能投入到运用层,这样就能实现“人工智能城市”的未来总体战略目标。

      希望通过“中国城市运营论坛”这个平台,凝聚一批人、一批机构,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打造中国智慧城市IP,构筑中国人工智能城市的灵魂,探索智慧城市运营创新之路


人物介绍

      林竹,中国城市运营联盟理事长、中国城市运营论坛执行主席、中信城市运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晟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夏城市运营研究院院长、亚太创新学院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林竹先生目前正在组织人工智能与城市运营商业模式的实践与理论创新研究,探索以智慧城市空间实验室为特征的“产城融合”与“产融结合”。林竹先生曾任职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世界银行总部,成功主持过中信滨海新城、2010广州亚运城前期等多项特大型城市综合开发运营项目,其中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荣获2008西班牙世界建筑节公共建筑奖。

      林竹先生拥有工学博士学位,是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MPA,梅森学者(Mason Fellow),新泽西州立大学汉弗莱学者(Humphrey Fellow)。著有新型城镇化系列从书《城市运营:面向未来的城市供给侧变革》与《城市价值创造:多规合一与城市运营模式》。